小九直播app苹果版_小九直播app安卓通用版
咨询热线:400-066-2698
服务区域
服务区域
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瞬间
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瞬间 时间: 2024-12-19 08:11:29 |   作者: 小九直播app下载安装

  有些突破在明处,比如珠海航展上,歼35、红旗19、九天无人机等军工产品,凭借硬实力,就能让人信服,还有些突破则不那么明显,比如在慢慢的变多的世界级会议上,中国汽车被各国政要、精英青睐——而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发自内心的认可。

  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近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大会正式开幕前,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在会场外提前品鉴了蔚来ES8、ET7和ES6。

  这三款车型,是本届大会的贵宾指定用车,但蔚来这个来自中国的品牌,能够取代来自百年汽车工业强国德国的宝马、奔驰、奥迪吗?作为一名政治强人,阿利耶夫相信自身的判断。

  从去年的德国宝马到今年的中国蔚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指定用车的转变,是一个值得整个汽车行业铭刻的瞬间,它不仅是一个品牌的突破,更是一个国家的跃升,从此刻起,汽车高端品牌被重新定义。

  毕竟,为了让中国汽车受到世界认可,完成最后的“精彩一跃”,中国汽车工业已经积蓄了70年。

  1956年,仿制苏联吉斯150的解放CA10货车在长春一汽下线,终结了中国不能造车的历史,也有效支援了新中国的建设,但造得出,不代表造得好,货车,毕竟只能满足一个国家对于汽车的基本使用需求。

  而汽车,对于现代国家来说,还有更高的意义。刚刚从百年屈辱中走出的中国人都明白,中国需要有轿车,尤其是能够代表大国形象,能够被世界认可的高级轿车。

  为了让国家领导人能在1958年国庆节阅兵时坐上自己国家生产的轿车,一汽的工人们靠着一腔热血,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款高级轿车,红旗CA72-1E。

  这辆车的“生产周期”只有33天,但它几乎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产出的,尤其是车身——它是由上海支援的几十位钣金师傅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

  其实,当时绝大多数一汽工人,连轿车都没见过,为了“生产”这辆车,一机部支援了一辆林肯轿车,几位国家领导人也贡献出了自己的专车,最终,工人们不得不把一辆克莱斯勒分解成数千个零件,依次分解组装,才完成了这次仿制。

  支撑这辆车生产的,是中国第一代汽车工业人的激情,但汽车作为最复杂的工业品之一,有自己的严肃性,因为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的原因,第一辆红旗CA72-1E的问题很多,时有故障,也并没再次出现在大阅兵的现场。

  第一次起跳失败后,中国汽车人明白,没有工业基础,就不可能生产出一台真正的好车,这并不是靠热血就能弥补的差距。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在汽车行业开始尝试“市场换技术”,大量世界知名车企的高管飞往中国,然而,其中的大部分并不打算真正给到技术,而只想要市场。

  数轮谈判后,奔驰、宝马、丰田都先后离开,只有德国大众留了下来。相比来说,大众是看好中国的,时任董事长哈恩曾说:

  “中国汽车工业基础确实非常差,但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人,这个民族有其不可预见的能量。”

  当然,说是说,做是做。最终大众也不愿意将顶级的轿车,比如中国人希望的奥迪100生产线年把欧洲销量一般的桑塔纳带来中国。

  德国人的理由很充分,一是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不适合一上来就直接生产最先进的产品,二是桑塔纳在巴西市场销售良好,这对于中国市场存在可借鉴的路径。

  德国人的考虑或许周全,但上海大众只能生产桑塔纳的消息,还是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引爆了社会情绪——1985年开始,企业和事业单位进口轿车成为风潮,几十万辆外国轿车通过种种渠道涌进国门,鲸吞着中国没有轿车工业而形成的巨大线年“两会”期间,有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前数了数轿车的数目,总计556辆。其中495辆为进口车,中外合资的24辆,纯国产车仅37辆。

  有数据,当时进口汽车哗哗流淌出去的外汇,相当于过去三十年中国汽车工业总投资的两倍多,中国用不起,也不想这样浪费。这希望引进成熟产品的第二次起跳,终究还是失败了。

  桑塔纳固然不算是一款高级轿车,但确实是一款廉价、省油,安全,又易于制造的汽车。中国汽车工业能沉下心来,就此出发,其实不是坏事。

  1987年,桑塔纳在生产了一万辆之后,国产化率才4%。时任上海市长的下了死命令,要求尽快提高这一数据。他说,如果桑塔纳的国产率不能够达到40%,就关掉上海大众。

  这一命令起到了效果,全国各地各单位的订单也刺激了生产。终于,1992年,桑塔纳国产化率达成了80%,年产量突破了10万辆,1998年,又突破了100万辆。桑塔纳,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桑塔纳的成功,让更多合资品牌重新进入中国,也开始让中国汽车工业,真正有机会沉淀自己的技术、人才、产业链,一些自主品牌在夹缝中出现,开始艰难求生。

  以“学生产、打市场、学技术、国产化、搭建产业链”的阶段计划来看,中国汽车工业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但中国人能够就此造出让世界认可的好车吗?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以崭新形象向世界敞开怀抱,改革开放的很多成就让人侧目,但一个苦涩的事实是,中国汽车工业依然没有起跳成功——就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50位国家元首进入国家体育场时乘坐的,依然是奥迪。

  “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独立品牌,作为追赶者,一步慢,步步慢,在别人的框架里哪怕积累再多,也永远低人一等。”在当时的铁血论坛上,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确实,如果将汽车工业的竞争视作一场跑步,后来的追赶者肯定很难领先,一方面别人起步比你早,另一方面,更熟悉赛道和规则。可以说,假如没有新能源革命的话,中国汽车行业需要继续收购、研发、仿制,拿漫长的时间和庞大的资源,一个个身位追赶。

  对于中国来说幸运的是,新能源革命来了,一个绕开复杂且专利壁垒高筑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机会,就是一个超车的机会。

  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新能源的机会是给全世界的,为什么只有中国企业把握住了?

  这背后有政府的环境塑造:比如给出超额补贴,激发市场需求;比如制定有关政策,推动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甚至比如引进特斯拉超级工厂,这不光是让中国企业有一个直观的学习对象,还树立了一个可以竞争的标杆。

  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当时只有日本富士是唯一能符合标准要求的电机厂商,而这家厂商却是特斯拉的独家供应商。蔚来意识到,要构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构建完善的技术自研体系。

  蔚来于2015年在南京投资30亿,建立蔚来驱动科技,进行高性能电机和电驱产品的独立正向研发和生产。短短几年内,蔚来在行业内率先量产了三合一电驱动系统,最早开发和应用高转速电机,首次采用了碳化硅模块控制器……旗舰轿车ET7百公里加速成绩仅需3.8秒,综合指标比特斯拉更有优势。

  当然,仅仅快,依然实现不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长久期待,能让全世界都认可的中国好车,一定是一个没有短板的产品。

  比如车身,历经400多天,蔚来打造出了国内首个独立研发量产的轻量化全铝车身平台,采取了常被用于飞机的起落架和战斗机机身的7系铝合金,保证强度的同时,又尽量削减重量;

  又比如芯片和操作系统——今年7月的“蔚来创新科技日”上,蔚来全量发布了国内首个整车全域操作系统SkyOS·天枢,同时宣布自研的全球首颗5nm车规级智驾芯片神玑NX9031成功流片,实现了中国汽车行业“芯魂”兼备的历史性技术突破。

  在企业创立10年之后,蔚来已经全面涉足12个大类核心关键技术的自研,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根据蔚来财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至今蔚来在研发技术领域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元。中国车企正通过一个个底层技术创新,实现整个汽车工业的整体突破。

  毫无疑问,新一代中国汽车人比之前辈是幸运的,这并不仅仅因为新能源革命这个契机,更在于国家的复兴——只有在这个时代,我们才有底气这样全情投入,才有实力这样“全栈自研”,才有信心去做行业第一。

  所以,当中国汽车以崭新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完成精彩一跃时,所回应的不仅是这70年的负重前行,也是对国家与时代的投桃报李。

  2013年,中国曾向太平洋岛国斐济捐赠了20辆红旗轿车,价值约230万美元。《华尔街日报》对此评论,“忘了熊猫外交吧,中国已经向它的软实力武器库中增添了一件新武器——本国产的豪华轿车。”

  是啊,当蔚来ET7两次成为进博会官方指定用车,蔚来ES8等车型成为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贵宾接待用车,成为长三角应急展、文博会、中博会、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世界级别的展会的礼宾车时,外国的政要、精英们已经有点习惯了,并且再也不能容忍自己之前的座驾:

  这确实是两个时代,上一个时代的中国制造,以代工起步,以“价廉”取胜,能用,但并非不可取代;这一个时代的中国制造,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技术领先、体验领先、品牌领先,站上了技术创新和品牌力的新制高点,真正代表了一个大国的新形象。

  以蔚来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打破了次元壁,也终于来到了一个既广阔又高远的新市场——全球高端市场。

  就在这次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蔚来与合作伙伴Green Car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正式在阿塞拜疆开展业务,向当地用户更好的提供智能电动汽车产品与服务,这进一步拓展了蔚来的全球化版图。

  而蔚来智能电动行政旗舰ET9也将于12月NIO Day正式对外发布。以科技为底色,ET9将汇集蔚来十年发展的多项技术创新,再次突破。

  你看,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满足了世界对于高端汽车的想象,不再有人记得以下瞬间了:

  改革开放之初,国外某品牌高管来到上海汽车生产车间,被此起彼伏的榔头声惊呆,直言,这是“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在参观完中国桑塔纳工厂后,德国明镜周刊记者感叹于中国工业基础之薄弱,中国生产流程之不规范,在文章中形容中国为世界的孤岛,几十年内无法自主造车;

  各国的政要,不仅希望自己能乘坐中国新能源汽车,更力邀中国车企出海投资建厂;

  昔日以高溢价为竞争力的国外豪华汽车品牌,不仅纷纷开始降价打价格战,而且甚至开始战略收缩,靠关门闭店来削减成本;

  北京车展上,外国车企的工程师低下头,趴在地上,研究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底盘、电池,甚至拿着皮尺丈量车身,拿着手机拍摄细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汽车工业以70年时间积蓄力量,探索方向,终于完成“精彩一跃”。

  当然,这不是终点,它更像一个开始,在经历了自己所经历的历史后,中国汽车行业从业者显然不会像当年那些短视的外国同行一样傲慢,一样短视,而是更开放,更进取,以协同合作之心,推动行业整体迈向新未来。

  纵观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有曲折,有错误,有彷徨,但从未想过放弃,想过投降。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背后,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些西方国家以限制和减少碳排放为名,实际上他们试图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