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蚜是桃树上最常见的害虫,对桃树的正常生长和产量有巨大的影响,且其还是多种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氟啶虫酰胺是新型吡啶酰胺类化合物,对吡虫啉等新烟碱类产生抗性的蚜虫具备优秀能力的防效。
为了提高农药制剂的应用性能,进而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加入桶混增效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桶混增效剂能够最终靠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减小药液喷洒在靶标表面的接触角来增加靶标与药液的接触面积,显著改善叶面的润湿、铺展、滞留和渗透等理化性能。从而增加防效,达到降低农药用量和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七种不同增效剂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进行桶混,评价桶混后界面性能及其对桃蚜的防治效果,为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的田间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动态表面张力是以时间为变量体现液体表面张力变化的一个物理量,用于评价液体运动特性。药液喷雾沉积的影响,通常可通过它们雾化效应和动态表面张力予以说明。目前在农药领域对于表面张力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对药效的评价,通过药液动态表面张力的测定,可以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预测评价制剂的药效。
静态表面张力是指表面活性剂在界面达到吸附平衡时的最低表面张力,是用来测定表面活性剂静态吸附性能的重要参考指标。表面活性剂一般是通过在界面吸附来改变界面性能,故此检测静态表面张力对桶混增效剂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悬滴法,通过德国KRÜSS光学接触角测量仪DSA100对稀释药液进行静态表面张力测定,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实验所设温度为20±1℃。
接触角是表面科学的重要参数之一,表征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性能。农药要发挥高的使用效率,首先要能在靶标物质上铺展和滞留,这就要求喷施的药液具备比较好的润湿性,而接触角就是评价润湿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20±1℃下,取药液滴于桃树叶片表面,利用KRÜSS光学接触角测量仪DSA100测定20s时的平均接触角θ。并计算药液的黏附张力β和黏附功Wa。
式中:θ为液滴在叶片上的接触角,°;γ为药液的表面张力,mN/m。4.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桶混水分散粒剂制备
增效剂1号~7号按照表1配制,将七种增效剂分别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按表2进行混配,分别考察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分散粒剂及其与增效剂桶混后的界面性能。
动态表面张力能够反映药液表面张力随表面年龄的变化过程,可有效区分不同药液表面张力降低速率和效果,在评价田间施药喷雾效果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药液表面张力降低越快,越容易在有害生物表面润湿附着,起到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的作用。在(20±1)℃下,七种稀释药液的表面年龄与动态张力关系如图1所示。各增效剂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桶混稀释药液的表面张力均随表面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其中,增效剂4号和7号助剂体系的表面张力降低速率最快,且降低效果最好,推测其药液的润湿铺展效果会更好。
由表3可知,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稀释8000倍时,药液的静态表面张力为70.94 mN/m,其与纯水的表面张力72.3 mN/m相近。当加入桶混增效剂后,表面张力为35.68~42.77 mN/m,明显低于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表明加入增效剂能够更好的降低供试药剂的表面张力,改善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药液对作物及靶标害虫表面疏水性蜡质层的亲和性,使药液更易润湿铺展。
七种桶混增效剂中,增效剂7号和增效剂4号桶混体系的接触角较小(表4),分别为22.8°和23.2°。因此,两者黏附张力较大,分别为39.43 mN/m和34.23 mN/m。然而,增效剂7号黏附功大于增效剂4号的黏附功,为82.20 mJ/m2。这一根据结果得出增效剂可通过降低药液的静态表面张力和减小药液接触角来增强药液在靶标部位的黏附,从而延长药液在叶片及靶标上的附着和持留时间,以减少药液流失。
一般农药制剂配方中只包含少量加工助剂,而这些助剂是针对农药的乳化性、悬浮性和润湿性等物理性状或指标而选择和优化的,其种类和含量并非根据靶标动植物而设计的。因此,只有添加桶混助剂才能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以极大的灵活性克服特定条件下影响药效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但不一样的种类桶混助剂增效作用机制不同,应该要依据施药具体场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添加。
[1]李彦飞,冯泽腾,王国强,等.不同增效剂对46%氟啶虫酰胺·啶虫脒水分散粒剂防治桃蚜的减量增效作用[J].现代农药,2023,22(06):42-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