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海上安全及防污染综合处置演习”在上海洋山深水港水域举行。这是海上清污船向“污染海域”喷洒消油剂
科技的进步,让海洋治理进入新阶段:强化海洋生态监测,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科技兴海有无限可能。
对海洋认知,观测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从原始的肉眼观测到如今的智能化浮标、水下滑翔机、自动观测站、岸基雷达和卫星遥感等,人类对于海洋的观测正在慢慢地实现立体化,这是使得海洋“透明化”的关键之举。在诸多观测手段中,卫星遥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海洋环境监视测定预防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据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李晓明介绍,卫星遥感的特点是观测的面积比较大,通过卫星遥感不难发现海洋的变化,清澈的海水在卫星遥感中有特定的光学属性,若发生异样,通过卫星遥感立即就不难发现。通过这一个可以判断藻类的浓度和覆盖面积有多大,还可以计算出海水里浮游植物的种类。
卫星遥感还可以在海岸带的保护上发挥作用。在填海方面,海洋的动力环境改变运动状态后,会造成泥沙的淤积,海岸带的侵蚀。为此,填海前期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估,首先要通过海洋数值模型来模拟预判填海项目将会给海洋带来的影响,随之实施的过程中要定期跟踪卫星遥感的数据,从而判断出对海岸带和周边的影响,通过不断调整,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通过卫星遥感还能获取海洋动力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信息。可以说,未来卫星遥感在海洋环保方面发挥的作用是越来越大。
为了监测与预警赤潮,2011年国家“863计划”启动了“重大海洋赤潮灾害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项目,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东海区已形成由卫星遥感技术、预警预报技术、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立体监测系统组成的“天罗地网”,实时监测与预警赤潮。
据悉,鉴于近年来由外来种入侵引起的突发性灾害已在我国海域多次发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多家单位,已联合开展“外来种风险评估项目”研究。计划通过掌握外来种入侵风险评估方法,建立多项外来种快速检测技术,研制可移动的压载水生物入侵风险应急防控技术装置,将海洋里那些“不速之客”,阻挡在外。
在赤潮治理方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改性粘土治理技术,即将一种改性粘土撒入水中,不多久,赤潮便被“吞噬”并自然沉底。
用天然矿物治理赤潮的方法最早由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原理是天然矿物与导致赤潮的微藻结合后产生絮凝沉降效应,从而将水体表层的微藻沉到水底,达到赤潮治理效果。在此方面,韩国也做了大量研究。他们最初用天然粘土,但用量巨大,每平方公里需要100吨到400吨的量,资源消耗过大、成本难控、淤积严重,给大规模推广应用带来了困难。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以提高粘土絮凝藻华生物细胞效率为主旨,开展粘土表面改性研究,首创性地提出了“粘土表面改性理论”,即通过表面改性手段,增加粘土颗粒与微藻颗粒间的絮凝效率,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种改性粘土用量仅为日本、韩国的1/10至1/100,便于推广。
今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专用喷洒设备,通过专家验收。
在生态治理方面,不能不提到智能技术。“智能技术的广泛、深度使用使得环保造假越发困难,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化技术交叉印证,使弄虚作假在智能技术多维度的视角中无处遁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平认为,通过搭载大数据模型和物联网技术,能实时掌握监管区域内各排放企业的产污、治污、排污情况,并对企业的排污行为做多元化的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并发出预警。互联网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化,让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低端产业捉襟见肘。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的方式也慢慢变得多,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开发利用手段单一带来的局限性,更高层次的利用本身就是一种保护。
以潮流能为代表的海洋能是理想的清洁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享有水下能源“金矿”、“蓝色的油田”之誉,近年来慢慢的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大型化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更是各国科学家着力攻破的世界性难题。
今年1月12日,国家海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资金项目——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项目(一期)在浙江舟山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破解了海洋潮流能稳定发电的技术难题,使我国变成全球上第三个实现海洋潮流能发电并网的国家。
曾经,世界最大的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仅1.2兆瓦。如今,我国的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4兆瓦,创造了“世界之最”。该技术大幅度的提高了我国海洋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水平。
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装机容量最大的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项目总工程师林东介绍:“3.4兆瓦的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到600万千瓦时,相当于3000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电。”
《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兴海长效机制。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规模化,推动海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技术工程化,推动海洋新材料适用化,推动海洋渔业安全高效化,推动海洋服务业多元化……一项项新举措正在实施;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应用,强化海岛保护与合理规划利用技术应用,强化基于ECO的海洋综合管理技术应用,强化海洋环境保障技术应用,强化极地、大洋和海洋维权执法技术应用示范……一项项新技术正在应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推广,我国的海洋生态治理必将迈上新台阶,取得更大的成就。
上一篇: 重点专项
下一篇: 共谋工程技术期刊做精做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