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模式方面来看富士康,中国媒体的观点基本上没有,日本媒体的总结却是很到位的。富士康早年以日本企业为师,但今天日本企业对富士康却不得不报以敬畏之心。
2006年7月31日出版的《日经电子》以《富士康,究竟是敌?是友?》作为封面文章,表露出对富士康的复杂心态。《日经电子》的报道称,为了抢攻2006年下半年的商机,日本各家消费性电子厂商如任天堂与索尼,此前分别推出游戏机Wii与PS3展开正面对决,而Wii与PS3背后的代工厂,就是多数日本人没有听说过的富士康。从美国苹果iPod的nano系列、摩托罗拉的Razr手机、戴尔的电脑、日本任天堂的DS、索尼的PSP,到芬兰的诺基亚手机,虽然品牌不同,但都经由富士康这一制造巨擘为其提供推力。
或许许多日本人还搞不清楚鸿海和富士康的关系,但是富士康集团的总营业额已超越了日本人熟悉的夏普与三洋电机。日本企业对富士康的心态是矛盾的,态度也不同。索尼中钵良治社长表示,索尼与富士康的关系是“合作”而非“竞争”。
相对于中钵良治的友善,有些企业则刻意与电子代工企业保持距离。 一位在富士康工作的日籍资深技术员,在被问到富士康对于日本企业来说究竟是敌是友时,说:“有人在背后笑我走私日本技术,不过,正因为富士康是大企业,才能对于规模效益有所期待,我也终于能尽情追逐以前在日本时未能实现的理想。而且因为富士康的规模慢慢的变大,如果将来日本企业与富士康合作,也是我对日本经济有所贡献的方式之一。”
威胁一:制造优势令人生畏。 富士康拥有制造高阶精密模具与金属加工大量生产的能力。苹果电脑iPod机身背后的金属镜面框体,原本是由日本新潟县燕市的金属加工厂的“专精技术的工匠们”少量生产的。当年获得iPod代工资格时,对这个从江户时代就具有金属加工绝活的工业小镇,无疑是最大的鼓励。但是富士康就像开着“割草机”的全球军团,让拿着镰刀的日本农夫不知所措。过去工匠的工作模式,就像一亩亩由人力耕作的田地,稻米结穗之后,农夫喜欢拿着镰刀收割成果。但是富士康的做法是运用自动化机械耕田,结穗时使用割稻机,最重要的是,批量生产的产品的质量跟技术工匠的心血结晶不相上下。富士康以人海战术24小时轮班、大量生产、快速交货的优势,对日本精雕细琢、限量生产的工匠构成威胁。原本镜面框体加工的人工技术竟然能转换为大量生产,这对日本工匠冲击非常大。冲击不仅来自于金属加工的大量生产,而且来自于模具技术的创新。日系大厂游戏机机身的框体有两种树脂,富士康拥有的“两色成型”技术,让不一样的种类的两种树脂,可以在同一个模具里铸模成型,这种高难度的技术不是由日本而是由中国的厂商实现的。
威胁二:有效压低营销费用。富士康的营销费用仅占营业额的4%,比日系企业的平均值22%低许多。因为富士康以代工为主,营销费用不必耗在品牌上。此外,富士康压低营销费用的诀窍,在于公司上下彻底发挥郭台铭“细节的魔鬼”的精神。
威胁三:全球知名度极高。 富士康的世界级能见度,近几年胜过日系企业。在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发表的“世界科学技术百强”名单中,2005年与2006年富士康都是第2名。在日本企业中,日本电产2005年是第42名,软银集团2006年是第5名。
威胁四:年增长率惊人。 2007年,富士康出售的收益同比增长30%。2008年,因经济危机增长有所放缓,但也达到了22%。2009年,又恢复了30%的增长率。
第一,模具IT化。富士康的24小时轮班制,与模具数据库化相辅相成,只要一星期就能将模具批量生产,但是同业需要一个月。富士康运用人海战术,让模具的研发生产工作24小时不间断,甚至在中国大陆成立了3所精密模具职业培训学校,一年培养2 000名左右的技术人员,学生经过一年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训练,只要毕业考试合格,就直接送入“战场”——富士康位于中国大陆各地的工厂。
第二,零件内制化。以价格取胜的秘诀就在于零件内制化。以伟创力为例,其出货额内制率约为10%~15%,但是富士康的则高达30%,展现了低成本优势。
第三,交货速度快。关于速度这一点,富士康绝不会让客户失望。从接单到交货一气呵成,让客户抢得先机。尤其是消费性电子科技类产品的生命周期短,能否攻占市场供货稳定的商品,取决于代工厂的交货速度。
第四,事业多元化。富士康新近除涉足数码相机、液晶电视之外,还投资生物技术产业与新材料镁合金产业。同样,富士康成功的秘诀有五个: